構建無煙未來 守護學生健康
近年香港吸煙率雖呈下降趨勢,但自新型煙草產品崛起,令控煙工作面臨新挑戰,尤其是電子煙的流行,大大影響青少年健康。香港自1982年訂立《吸煙(公眾衛生)條例》,以循序漸進及多管齊下方式推動控煙工作。
2021年本港吸煙率雖已跌至有紀錄以來最低的9.5%,惟政府對上一次大規模改革控煙政策,已要追溯至20多年前。時至今日,每日仍有逾58萬名15歲及以上吸煙者,反映政策滯後於社會需求,令煙害衍生的問題持續影響吸煙者及非吸煙者之健康,對社會帶來沉重代價。
吸煙誘惑 「甜蜜陷阱」
儘管香港的傳統吸煙人數減少,但電子煙的使用卻在青少年群體逐漸增加,更成為吸煙的「入門產品」。電子煙憑藉其時尚設計、多變口味,產品類似玩具或日常用品,這使家長和教師難以識別。調查顯示,香港有0.2%小學生和1.1%中學生吸食電子煙,這數字背後隱藏着巨大的健康危機。
研究指出,使用電子煙之年輕人未來吸煙的可能性,是一般年輕人的4倍。電子煙中的尼古丁不僅會導致上癮,還會嚴重影響青少年大腦發育,干擾其認知功能、執行能力和抑制控制能力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電子煙更被不法之徒用作新興的「太空油毒品」的載具,引誘年輕人好奇及吸食,危害年輕人健康。
同時,煙草商為吸引年輕人和女性消費者,於產品中添加薄荷、水果等口味,以擴大市場佔有額。數據顯示,86%的15至29歲女性吸煙者選擇加味捲煙,這一比例在所有年齡層中屬最高。加味煙不僅降低了吸煙的刺激性,還顯著增加了青少年成癮風險。調查發現,吸食加味煙的青年中,36.2%達中度至重度上癮,這一比例是吸原味煙青年的兩倍。這種「甜蜜陷阱」使青年更難戒除煙癮,對健康造成長期危害。
教育先行 築牢無煙防線
為有效控煙,尤其是電子煙的普及,教育是關鍵手段。從小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,於小學開設有關課程和活動,系統地講解吸煙危害,並結合事例令學生理解吸煙對健康的影響,及提高對煙草商推廣的警覺性;同時亦要定期舉辦無煙日活動,通過講座、展覽和比賽等多元化模式,鼓勵學生參與。建立家庭防護網,亦是重中之重的工作——定期向家長提供辨識電子煙等隱蔽產品的指南,及加強親子溝通技巧訓練,從而提高警惕關注子女行為變化。
隨着社交媒體普及,政府可利用這些平台推廣無煙文化吸引學生注意,用青少年熟悉的語言製作反吸煙宣傳,發布與吸煙危害相關的資訊和教育信息。
完善立法與執法
在吸煙產品、社會環境及煙草商營銷手法無孔不入的挑戰下,控煙政策更須與時俱進、適時檢討,才能夠抵抗吸煙成風。為了不要令過往的控煙工作付諸流水,政府實在有需要推出更多有效的控煙措施,從源頭阻斷煙害,以確保孩子在無煙環境中成長。
當局應盡快立法全面禁止電子煙及其他同類產品,並對違規者施加嚴厲懲罰,及定期檢討煙草稅政策,考慮提高煙草稅,以減少煙草產品的可達度,進而降低青少年吸煙率。同時,禁止煙草商添加薄荷及水果等口味,以減低青少年吸煙的可能。社會各界也應提供更多戒煙支援服務,幫助有需要的青少年戒掉煙癮,並提供心理輔導和資源。
為打擊私煙和保護非吸煙者免受煙草禍害,政府將於今年4月底提交「控煙十招」這具針對性的修例草案,各措施以循序漸進方式分階段推行,這為達至「無煙香港」邁出關鍵一步。事實上,保護下一代之健康是跨世代責任,惟政策的落實總離不開社會各持份者共同努力。只有透過教育、家庭和政府的全方位相互配合,方能真正構建無煙文化,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清新、健康的成長環境。
此文曾刊載於《明報》,2025-04-15。